为了能够将无形的光线以可见的形态引入各层空间,功能盒子与虚体量(天井)连接的廊道我们使用了绿色玻璃作为扶手。绿色为甲方的品牌色,每天各个时间的光照都能够让这段颜色延伸至室内不同位置,地面与墙面大面积白色的运用也让这一效果显现得更为纯粹。
黑色水磨石,白色肌理漆,空间极致的黑与白,另外,为了减轻墙壁和天花的压迫感,墙壁临近天花交接处用黑色不锈钢条进行了平滑的连接,认知心理学上说,人会凭借线与空间结构的质感来对空间的纵深进行判断。
外立面试图用极简的设计手法诉说品牌的文化,言有尽,意无穷。三维空间在这里强调平面化,白色外立面细腻富有张力,VI体系倾向于线条感,大理石呈动态形式裸露着本身的质感。
入口通道- 线装置,来者皆被“线”牵引到室内另一个世界中,去探索时间和空间,这里用线搭建出使用者的自我情感空间,牵连记忆与情感。
中区装置区-黑色水磨石地台上装置具有可变性,如演出的戏剧,一出方罢那方又起,这里让人感觉有趣的地方,对于将发生的事情,旁观者没有感觉,它仅仅是对象物与主体两者间的“私事”。不在于事先把作品当做客观的试试,打出“这就是作品”的主张。而在于发现作品的焦点,一次为界,在进一步发掘自己对作品的印象完全改变时,想要将这种感动和身边的人分享。
前台是公司的门面,承担着公司对外第一印象的重任。本案前台采用极简的俄罗斯方块叠加组合,选用天然的石纹肌理,搭配白色亚克力背景和木纹墙面,赋予空间大胆的想象,丰富空间层次同时注重视觉感官体验。点线面的交织,在设计师的材料搭配与层叠构型设计中,拼接出凹凸有致立体形态鲜明,简约而不失精美剔透之美。
走进高级别贵宾接待室,头等舱式的时尚的座椅,亮丽的蓝灰色石纹背景屏风与柔性的蓝灰色水波纹毛毡地毯搭配,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打造舒适精致的会谈空间。
空间内零星分散小型会议、大型会议、组合会议、视频会议等不同等级的会议室及会议系统。大会议室兼党员活动室以柔和清新的纯白吊顶与细腻原木的墙板饰面为空间铺上一层温润基底,搭配装配式内装工艺细腻品质带来的舒适,让会议空间具有轻松感和实用功能并重,可以随时进行交谈议事或头脑风暴,会议效率直线提升。
开放办公区的光照采用线性光源与落地窗的通透感相辅相成。这一设计有效避免了原本只有3.4米的层高带来的空间的压抑感,并保留了大空间延伸出的视野开阔性。沿着空间轮廓及内部流线,我们将绿植渗透至每个角落,绿景弥散平衡了其中的硬朗感,增添空间情韵同时营造出深入“室内园林”的景观效果。办公的核心设计,是要进行恰到好处的“留白”。在为数不多的色彩与装潢中,在打破局限、创建趣味与高效的同时,予人以“放空”。即使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堡,也可回归“灵性与人性”的和谐。
空间的艺术来源于恰到好处,办公空间无非是待客、会议、办公、茶饮休憩;设计师尝试颠覆传统设计思维,在空间上做减法,删除所有冗杂,发挥空间的使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情感交互,城市与自然共生,给予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创意园区的工厂环境中构筑一个新的办公空间,我们希望保留它原来的印迹并赋予它新的活力,空间内置出多个体量,在原建筑和墙体之间围合出新的场域,空间之间保持流动性,立面黑白灰作图底,通过留白转折剥离拉开层次,将室内氛围变成一种独立的元素。场地空间与园区厂房的肌理进行对话,注重空间打造和界限的融合,让人对空间的理解有新的启发。
由工业厂房改建,保留原厂房的预制混凝土板,融入美学理念,简约高效、有质感、收放自如。
入口的戏剧感始于一个围绕木盒子的狭窄通道,需经过廊道转折后进入内部空间到达接待区,行进的过程中迸发出新的空间情绪。暗藏卫生间和储藏间的木色盒子与吧台形成联动,黑匣子的楼梯,二楼悬挑在吧台上方的玻璃盒子,几个看似随机错落放置于空间中的体量,实则为精心放置,体量外部办公区、接待区和材料间与体量内部前台、卫生间、楼梯及会议室,内与外关联共生。
注重自然和细节的打造,这里弥漫这淡淡的自然气质,让亲和力倍增,除去浮夸的吸睛装饰,仅靠简洁的造型和板材的质地,就成为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