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应业主要求按现代办公理念对16层办公区域重新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体现新机构面貌及科技投资企业的特色。
要在解决光照不足、层高较低等问题的同时,又能体现空间舒展,流畅,是设计面临最大的挑战。
设计师以充满科技感的设计语言,利用采光的不同巧妙解决空间的不足之处。前厅区域以电梯厅中轴线居中,设计了对称布局,中正,稳定,并将所有空间串联起来,空间形态直中带曲,稳健与开拓创新并举。
前台接待区作为进入办公室的第一空间,以修长的的线条和银色金属为主要设计元素打造轻盈的第一感。围合的前厅区域,空间形态呈弧形,形成向心聚拢之势。
入口前厅呈左右对称布置,主入口正对的椭圆形体块有效的分流各流线,且像一颗明珠一般,体现“慧眼”的概念,迎接你的到来。
整体空间色调采用体现未来及科技感的灰色和有温暖感的木色相结合,以接待台区域为中心四周用以浅色木饰面材质环绕,更加突出椭圆量体,形成视觉中心。
打破层高的束缚,弥补光照不足,设计师将白色钢材覆盖在大堂的天花上,使得空间看上去更加的通透,以轴线的无限延展,带来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印象。
灵动的线条把前厅划分为若干区域,颜色、质感、灯光、细节,共同完成空间的整体叙事,层层深入,以此构建流畅、连续且生生不息的空间关系。
设计采用了充满未来主义的各种形式,采用发光膜置于顶部,打造活力圆环,汇聚能量,为室内空间提供充足亮度。透明玻璃隔断营造空间的通透感,扩大了整体空间感,使之成为中轴的端景,点亮中心场地。
圆形会议室整体充满了未来感,解构元素,星环般的圆环照明置于顶面,以此聚能,呈现出神秘、科幻的空间印象。当电雾玻璃闭合时,有一种瞬间把人带入另一个次元的感觉。
通过对于平面功能的梳理,设计师将会议、洽谈、茶歇等区域作为共享区,局部空间放大作为空间节点,放置艺术装置,把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有效地连接起来,为空间增加节奏感。
同时通过空间布局的组织也做到内部办公区域和外部来访人员活动区域互不干扰,做到使用人员的“汇聚、流通、连接”的目的。
从前端的前台接待区域过渡到开放的会议区,是一条由连续弧形构成的展示长廊,纵深上的灯带效果加强了的空间拉力,人在其中仿佛被吸入一个通往未来的时空隧道。
环形通道没有死胡同,是空间的“连续、流通”。动线布局则是室内设计的关键,隔而不断,移步换景。考虑到使用的便利性,将其置中于员工区,平衡了功能使用与场景亮点。
设计师为空间设计了环型空间动线,功能布局既要舒适,更不可缺少的是灵动。如果不够灵动,这个空间就被“困”在城市写字楼中。
通电雾化的玻璃隔断,让空间形成一个个圆柱形的舱室,既保证了日常的通透,又保证了洽谈期间的隐私问题。隔而不断使通道有空间延伸感,给人们带来心灵尺度的延展。仅这一点灵动,亦让空间舒展,自由和充满了缓释感的浪漫,亦让空间得以舒展。
走廊、墙壁乃至企业投资铭牌墙的陈列,都变成设计的诱导者,引领来访者的好奇心,直至抵达下一个情境。
秩序与自由、金银色与木色的结合,在前厅通往办公区的通道中运用材质与氛围光的结合,营造出投资企业的稳健也突出了企业主投科技未来板块的特色。
与处于中轴线的会议室的设计策略相反,大会议室被安排在能够俯瞰上海都市美景的地方。落地窗户与白炽灯光形成温和没有攻击性的日常语言,将光影、景色引入室内,视野得以向外延伸,营造轻松的氛围。
开放办公区,空间一如既往的纯净与通透。在这里,设计师希望与大堂的设计错开感觉。
自然光的引入,让空间变得更加轻松,合理的动线把各个功能板块连接在一起,光线透过落地窗与室内材质与织物展现出光影的魅力。柔和的色调延伸光的介质,提升整体的简洁与雅致。
当阳光穿透玻璃洒落于空间中时,随着光影的摆动,万物似乎拥有了生命。茶歇间以灵动开放的功能布局与健康生活的主旨理念,充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创新诉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回到了最为原始、有效、有趣味的方式。
开放式的水吧,多样化的家具以及绿植的导入,将管理层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距离拉近,鼓励彼此在舒适自然的氛围中研究与讨论,收获信息,激发灵感,亦可在工作之余放松休憩,享受会客厅般的从容惬意,突出员工关怀及企业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