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攻略

仃屋:关于“支摘体系”的系统性营造

小筑 03-28 09:44:50

1692
0
0


△ 鸟瞰      ©唐徐国


   开篇   


安徽省祁门县桃源村是一个典型的古徽州村落,项目位于村口一隅,是村中唯一的一间咖啡馆。场地的三面均被邻居遮挡,唯有一面山墙面向一个较为宽敞的三角形空地。



△ 原状     ©来建筑


△ 现状     ©赵奕龙


仃屋原为农宅,房子紧贴村中主要石板路,这次她的新角色是为桃源村旅游配套的公共空间,一个乡村咖啡馆应运而生。


老屋翻建保持了建筑原有的占地边界、主入口位置、屋顶高度以及屋顶落水的方位。在一个封闭内向的基地中,向内的空间营造成为设计的核心。


△山墙面      ©唐徐国




  1  

   “美人靠”   


美人靠,是古徽州民居里一种特有的墙身系统。它位于室内外的交界处,且不同于一般门窗,而是可以将身体置于其中。因为姿态的诗意,故被称作美人靠,在仃屋中,美人靠从带有身体性的墙身系统中,进一步引申为结合了披檐、支窗、椅凳的超灰空间



△ 美人靠     ©赵奕龙


在美人靠的空间中,向外,用金属斜柱支撑披檐,斜柱同金属靠背连为一体。向内,通过支摘的方式形成一个栖息身体的空间:“支”起窗,“摘”下凳。合起是完整的墙面。



△ 美人靠     ©唐徐国



  2  

   “支”与“摘”  



五代《雪霁江行图》中的支摘窗


斜向支撑,是一种质朴的传力方式。在不可见的竖向重力场中,斜向结构显得自由且充满意趣。中国传统民居中出现了靠简单斜撑,水平向开启的“支摘窗”。向上翻起为“支”,向下拉结为“摘”。仃屋受到这种古拙质朴的“拉”“压”的支撑方式启发,探索一种斜向支承关系的建筑类型。



支摘窗      ©赵奕龙


△ 支摘窗      ©唐徐国



  3  

   “支柱”与“摘梁”  



△ “支柱”与“摘梁”概念图      ©来建筑


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当中,梁与柱是建筑的骨架,是影响着整个空间气氛与韵律的重要元素。在重力传递上,梁柱采用了倾斜的梭子柱和斜向的瓜子梁,完成了对双坡屋顶的支撑;在比例关系上,梁柱延用古徽州民居的“肥梁瘦柱”。其中,两根梭子柱从一层斜立而上,穿过二层,对屋顶支撑。由此,一层和二层的空间产生了充满力量的透明性关联。“支柱”与“摘梁”是斜撑与勾连的“大木作”呈现。



©唐徐国


瓜子梁支撑的双坡顶,通过一根纤细的金属勾连,让天光从狭窄的缝隙中洒入。凝固的斜柱角度与时刻流转而变幻的光角度,形成一种既恒定又瞬间的时间诗意。





△二层结构      ©赵奕龙




  4  

   “支摘梯”   


支摘梯,是斜柱系统的一部分。随着柱长的增加,斜柱由细变粗,自上而下通过纤细的金属线勾连起来。楼梯同地面和楼板完全脱开,强化了结构“脱离”的玄妙感。"支摘梯"是斜撑与勾连的另一种“身体性”呈现。


△从入口看支摘梯      ©唐徐国



△支摘梯      ©赵奕龙



△支摘梯细部      ©唐徐国


△从二楼看支摘梯      ©唐徐国



  5  

   “支台”与“摘栏”   


用以置物的台面以斜撑的方式从墙面支出,半透的三角形有机玻璃拼成平台。二层通高处的栏板扶手,同样以倾斜的姿态拉连。“支台”与"摘栏"是斜撑与勾连的“小木作”呈现。



△支台      ©赵奕龙



△摘栏      ©唐徐国



  6  

    技艺    


仃屋采用了现代胶合木材料,木材强度和耐久度都优于原木。



△ 施工现场      ©来建筑


交接处采用更为坚固的金属构件来代替传统的榫卯。梁与柱,柱与础的脱离,使木结构更加干练和清晰。




△钢木节点      ©赵奕龙


△钢木节点      ©唐徐国






    设计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墙身大样


楼梯详图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

项目类型:咖啡厅

项目业主:祁门皖农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马科元

设计团队:陈运,唐铭

结构:木结构

木结构施工单位:上海木乐康木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曾学为

用地面积:105m²

建筑面积:172m²

设计周期:2018年10月-2019年5月

施工周期:2018年12月-2019年7月

摄影:唐徐国,赵奕龙



住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