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办公空间
▲历次搬迁空间场景
这次办公改造由设计师根据自身专业需求量身打造,“归+”——谐音“归家”,回归初心。我们希望空间既美观实用,又具备对自身专业的深度思考实践。
01改造前现状 在改造之前,此区域位置一直作为传统办公区使用,已空置两年,其北邻核心扶梯挑空区(4F~B1),后经过系列改造,依旧保持核心筒环状通道。此区域北侧紧邻改造后的办公休闲区,而南侧接邻物业停车场,同时毗邻出入大厦后门与疏散口等重要动线,其人声来往嘈杂,过往密集,声学条件较差。 基于以上条件为出发点,既要合理合规,又要充分发挥室内设计专业身份的杠杆优势,我们希望用最小代价换回此优质改造成果。改造初衷在于营造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光线充足且怡人的办公空间。 02空间模块划分——捕捉空间的使用特质 改造设计在原有空间的尺度基础上将功能重组,首先在动线上将交通和公共动线与办公区动线分置,在改造办公区内通过办公组块划分为两拨人流动线。体量最大的中心空间被用作开敞办公区,依现场柱子的位置关系将办公区自然划分为两部分,并留出两条疏散通道。▲改造过程照片
▲改造前平面图
▲改造后平面图
空间中的工作模式也因此发生改变,南侧紧邻采光位置作为开放会议区,解决了传统办公交流空间不足的问题,产生更高效协作的工作模式。
考虑到室内设计专业的属性,原南侧相邻会议区的两个小房间,改造合并为一间材料室,集中收纳并分类展示设计材料,并通过通透开放的玻璃隔断界面将其释放到办公区域,成为助推室内专业发展的有利辅助空间。
▲空间改造分析图
03空间序列 入口前先经过窄长的半环状通道,作为空间序列的引导,墙面采用半透明的磨砂玻璃膜,并以部门业绩作为平面视觉语言融入其中。 ▲入口前引导空间
从办公室门把手到各形象展示墙,都可见CCDI室内设计中心的视觉形象运用。
▲入门展示
入口为灰空间,左侧墙面作为常设业绩展示区,考虑到临近公区,入口玄关垂挂了彩色吸音板,在吸音同时提高了空间吸引力和活跃性,创造出一个模糊却层次分明的边界形态。
因改造的限制性,原天花不能拆除,因此整体刷浅灰作为统一基层,灯具根据工位分布重新排布。考虑到声学需求,开敞办公区天花悬挂白色吸音板,与入口区域和会议区域的彩色垂片,明确定义并区分出不同公共区域的空间属性。
▲开敞办公区域一览
开放办公区墙面采用水泥挂板和彩色软包结合,水泥挂板集中在下半部分耐用便于打理,上半部分以彩色软包分割作为造型,既优化了空间声学效果,同时可作为扎板功能,成为设计师手稿的展示墙面。
南侧靠窗区域充分利用阳光优势,设计为开放式多功能会议区,书架及休闲沙发提升了空间属性及舒适感。临窗还设置了听会落座区,满足会议人数变化的需求,无论是何时间段,会议区都变成了员工乐于沟通的互动场所,良好的光学和声学环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自由而放松的交流空间。
▲南侧开敞会议区
材料室南侧面对走道的材料柜形成了通顶的展示立面,改变了以往材料室凌乱的印象。与展示柜平行的材料桌,既为存储,也作为项目选样和沟通的桌面来使用。半通透纹理的印花玻璃隔断模糊了空间边界,断能与办公区形成即时共通,又能阻断不必要的杂音。
室内设计中充分融入平面设计元素。以室内团队精神“协作、信任、快乐”抽象组合为立体构成和文字形态,在中心立柱四面绘制了丝网印,丰富了空间特性。
▲平面设计元素展示部门精神:“信任、协作、快乐”
▲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各处细节运用
04材料&家具
办公空间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界面优势,从材料属性反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对改造舒适度的切入思考。
▲空间分区材料属性
▲工位条灯
开敞办公定制的横向共享桌面与背柜形成统一组合,桌面下的滑轮柜带有拉出座椅功能,便于从单人工作模式转向团队沟通多元化。
▲工位桌屏与插座充分满足办公需求
05设计感悟 此次室内办公区空间改造是对原始办公空间的更新探索,也是对团队办公区域位置回归的憧憬。匆匆十年,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改变向上的姿势。这只是正其位、顺其时的开端。 十年韶华,转瞬之间,伴随着乔迁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寓意着设计团队不忘初心,下一个十年可期,更是在设计之路上不断攀爬之毅力的美好体现。
故事还在继续 ...
To Be Continue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