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攻略

及道艺术馆

小筑 10-18 19:37:19

1005
0
0


建筑鸟瞰


静谧於建造者,更能连接未知,不自觉地提起笔来,抓过一张白纸,图抹起稍纵即逝的样子,“来”,动词,由远到近,预示着从传统到当代,“来院”在思索的叙事中诞生了,很显然,我是幸运的。


建筑南立面


之后的五年,只是日常地刻画叙事的受光面。从几何空间与石板青砖构成的恢宏暗喻,到青竹浓郁光影斑斓的润物无声,每一天,被空间眷顾并滋养着,与枝叶一起生长,朝阳晨露,秋雨泥土。水痕是自然的皴法,盛夏的虫子归于月光,而我们在“来院”的空间里,日复一日的厮磨着建造的点滴,与工匠,与友人、与伙伴。人归根结底是骄傲的,企图通过生命运动的轨迹,证明自己存在于时代的痕迹,于是,建造者将建筑放平,音乐家将音符挂起来…


院落入口竹林


  造亭子  


从边营37-1号的紫竹林进入,尽头墙面的砖刻“鸿禧”二字已被蕉叶遮蔽,往前一步,跨过右侧门廊,峰回路转见得开朗,原是个一眼看穿的长方院子,入口枇杷,墙角苦楝,屋檐下探,树冠层叠以蔽日,苍古又生机。


茶亭外景


景观局部


踱步其中,三年一瞬,於树下建造一个“亭子”的欲望日渐滋长,一个有机空间,将生活日常有效参与自然变化的载体,康说“建筑存在于建筑之前”,像大树生发出新枝,本应该存在的那个部分。建造的欲望源于限定,当建筑停止遮蔽,空间就会变得肆无忌惮,而亭子象征着自由者对自己的约束,一面显山露水,一面不越雷池。


茶亭室内


采光天井


以“亭”的概念为延伸,新筑伏于树冠之下,依东墙而建,四周剥离开原建筑墙体,平面让出树的生长空间,围出一方天井,雨水可自然落入,地面抬高并退让出与立面相应的尺度关系,与南面新增一进院,采用线性边界的连通方式,拒绝整面接触,最大限度地避免新筑对原建的破坏。



茶亭与树的关系


顶面开放出与室内茶桌同等尺度的采光界面,并转折至北立面,秋冬两季树叶尽落,阳光可从顶面直达室内,空间获得更为直接的采光,并有效调节了室温,落座仰视可见枝干与天空叠合的流动之美。春夏季枝叶茂盛,烈日透过树荫的遮蔽,投向室内斑斓的影,大自然的涂抹在季节变化中,不断的给予触觉新知。

书房禅椅


书房品鉴桌


  安于闹市  


新增一进五十见方砖木结构建筑,北邻内院,与“亭”相连,宁静清幽,南临街巷,游人嘈杂,内外由花格门区隔,保留原建的梁架关系,于两侧柱夸的顶面安置设备,中间柱夸可完整获得古建的檩、椽结构。


品鉴区局部


在西侧的五架梁下,中置建立一个盒体作为冥想空间,由西向东悬于地台之上,取临水小筑之意境,建立精神核心,空间随尺度的开合呼应,被无形的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并由南向受光立面贯穿始终。


品鉴区


南立面采光与通风设置


南立面针对需要解决的多个功能问题,分别规划出视觉层、冷暖层、柔光层三个界面,并有机的叠合起来,满足自然通风的推窗藏于视觉层之后,柔光层可根据需要引入自然光线的起落变化,同时回避外部干扰,保持视线界面的纯粹。


冥想室


冥想室往品鉴区


盒体北侧连接墙体形成一个隐藏式空间设为洗手间,通过凿壁采光的方式将北院光线转换进入过道的尽头,成为引导进入洗手区的唯一途径,南侧留出连接西南入口的室内交通,一个幽暗且神秘的入口,以与古为新的方式,完成由外部街巷的偶然随机性到隐于街市的克制平静,过渡到内院,并获得避世般的自省空间。



小筑同样可以海纳百川,亦可气象深远,就像一段十秒钟的乐句,三秒钟的音符律动,便有可能获得持久的曼妙。


通往洗手区的过道采光



对与母题“江南”的探讨是长期而持续的,她可以延绵不断的提供画面与直觉,让我轻松的告知自己,希望存在于怎样的环境氛围中,随后去建立与场景相关的建造逻辑。



当在一个空间中,置入另一个空间,从而一站式解决原空间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分割空间、建立节奏、增加使用机能、制定必然动线、创造新的机会以隐藏现代设备等。如此以中国道家“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解决建造的重复性,干净利落而直达目标,建筑态度亦是明确的,强调机能效率,骨骼意识高于表皮面貌,反对无限制的深入。



茶亭西院



  相关图纸  

建筑平面图

建筑轴测图


  项目资料  



项目名称: 及道艺术馆

项目地点: 中国,南京老⻔东历史街区边37-1号

主持设计: 潘冉 / Jaco Pan 

特约艺术家:乐泉

用地面积: 200平方米

项目面积: 室内120平方米,庭院80平方米

主要材料: 稻草泥.实木板.钢板.章子纸

设计时间: 2018.10 -2018.12

建设时间: 2019.01 - 2019.7

项目摄影: 夏至 全仲贤 金啸文

项目撰文: 潘冉





故事还在继续 ...

To Be Continue


住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