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攻略

Jetlag Books | 浓缩进这间40平米的书店里

小筑 12-08 23:00:12

926
0
0



店招的logo充满趣味,看似长长短短的字体体现着“时区”的概念,字母“o”则象征着不断上升的太阳,门口则摆放着各式绿植。



“时差”的体验是先从温度开始的。推门而入,室内的暖气倾泻而出,如同置身于一座暖洋洋的亚热带海岛之中。主理人乌云装扮者(以下简称乌云)说:“你们的时间挑得很对,下午店里人蛮多,不太好拍空间。”



Jetlag Books的空间设计由创立于德国柏林的建筑事务所Buschmeyer+Cai的主理人蔡为亲自操刀。由于早年在杂志工作的经历,一次机缘巧合乌云便认识了蔡为,这也促成了如今的合作。


从想到“时差”这个概念开始,设计师蔡为就想到了用忧郁的深蓝色作为整个空间的主调。同时,墙面上的陈列区域采用透光的PVC材质,“刚设计出来还没摆放书的时候,这里就像是一个太空舱。”乌云说。






墙上的书架也是可供随手拆卸的,“即便这家店要换地方了,我们也能相对轻松地搬走。”乌云随手拆了一节书架向我们展示。




书店中心,是一方用来展示的大理石书桌。上面摆放着由Jetlag精心挑选的书单。“人们买书的动机,首先它得是好‘看’的,它得有吸引人的封面与装潢。”



于是店内的几乎所有书籍都是以封面示人,“每一本书的封面都是由设计师精心设计的,这样做也是对设计师们的尊重。”也正是因为Jetlag Books不同于传统书店那样的“仓储式”陈列,才得以让顾客看到几乎每一本书的封面。



书架的一角摆放着一副挂画,“那是巴塞罗那的一棵果树,如果不解释的话,其实没人能看出来,但那不重要。”


巴塞罗那是乌云最喜欢的一座城市,“未来也许会换一个地方摆,但我不会把这张照片换掉。”






“一开始硬着头皮想要开家书店的时候,会觉得脑子被驴踢了。我们其实并没有过零售的经验”,乌云说,“所以当我和合伙人李冠儒想要介入到零售这个行业时,纸质出版物其实是一个最合适的切入点。”


店内除了书籍杂志以外,也会贩售一些香薰产品,同时也陈列着Jetlag Books官方推出的原创手机壳。



除此之外,李冠儒运用一整套VI视觉系统推出了例如,纸袋、礼品卡、纸杯这样的Jetlag Books品牌延伸周边。在今年的红点奖品牌设计类别评选中,Jetlag Books是唯一一家获奖的书店品牌。




他们希望前来的读者作感受到的氛围是系统性的,不会因为某些奇怪的不合理元素而感到割裂。


在乌云看来,一家书店多少都带有一点公共教育的色彩,得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接触到国内外优秀的杂志。


其实也有不少外地的合作方想尝试让Jetlag Books来到当地开业,但对于还没从疫情的影响中喘过气的他们来说其实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他们在意的点并非一座城市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独立书店,而是这座城市有没有这样的消费人群。乌云说,“因为我们希望做一家,真正能把书卖出去的书店,而不是靠卖周边维持日常运转。”











故事还在继续 ...

To Be Continue

住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