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修攻略

山中一席,千年客家味 | 靠山

小筑 10-15 22:16:05

1919
0
0



     围绕“客家菜”的产品特色和历史根脉,以美食窥探文化全貌,在餐饮空间中植入与品牌高契合度的客家文化元素!



既是靠山而居的生活方式的延续,亦是客家菜的口味传承,提出“山中一席,千年客家味”这一核心设计主题,致力于将「靠山」定位为以客家文化为内核的高品质餐厅。

千百年前,居于中原的客家先民迭经天灾战乱,陆续由北向南辗转流徙,穿越古老驿道,来到山区丘陵带。「日久他乡变故乡」,安定后的客家先民与当地居民互相学习融合,并以“客人”自居,成为如今的“客家人”。



「无客不住山」是贯穿客家人一生的信念。客家民系大本营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依山而居,靠山而食,以山为载体,承载客家人拓殖山野的历史。在大山中开荒屯田,耕耘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客家族群的生息繁衍离不开「山」的给养。




客居  逢山必有客


初入「靠山」,餐厅入口处耸立两块巨大的夯土墙,仿佛在邀请客人入席。中厅的围屋是整个餐厅最具震撼力的视觉中心。作为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特色的建筑,围屋结合中原古朴遗风及南部山区建筑特色,代表着开放、团圆、兼容并蓄的客家人精神。



作为客家文化渊源的象征,把围屋和夯土墙显性特征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表现,既有传承和发扬,也更需要在深刻理解之上的重构和再设计。



围屋的圆弧形土墙以夯土砌筑而成,经手工敲击打磨做旧效果,显现墙体斑驳的年代感与沧桑厚重的质感,恢复原生墙体的自然朴实,提升整体环境营造。



夯土墙中心设计了一个围屋门洞,打破整面墙的单调,最右方的玻璃墙是内部包厢的一部分,夯土墙与玻璃材料的对比,形成传统与现代材料的强烈冲突,山景喷绘又在围屋整体造型中成为背景,摆脱视觉的单一呆板。




山景  客从山中来

餐厅错落分布着巨幅云雾环绕山景和客家围屋的喷绘,营造出山中一席的氛围和如临其境的适切,默契配合「靠山」的品牌属性。



包厢中大范围整体山景写真,加以木栅栏装饰,宛若在山中野餐。当你点亮竹竿灯架上挂着的复古马灯,包厢的雾化玻璃即会转变成磨砂玻璃,既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感,又兼具通透性。




民艺  守艺再设计

传统手工艺制品是民间智慧和生活温度的结晶。来自山中的藤类植物,经由粗糙却灵巧的双手,成为随处可见精美的盛具器皿。网格藤椅、卡座后方的藤编装饰、明档上方的藤编弧形隔板,传统工艺品与现代设计材料结合混搭,得到重生。呼应“迁移”和“融合”的客家文化主题。



室内灯光通过屏风网眼流动,影影绰绰间,私语交谈声,顾客走动的身影都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从经纬缝隙中透出点点光亮,渲染出温馨的就餐氛围和难得人情味。



每一盏小吊灯均由白色亚克力设计制作而成的迷你围屋,强化客家文化元素的辨识度。围绕着餐桌的明档整洁明亮,将美食烹制过程完全展现在食客眼前。从细小的餐桌陈设布置,到餐具设计、餐厅内的墙面装饰品等均经由设计师考量,以细节动人。




一席 千年客家味

千年之期,谁又不曾是他乡之客?

祖先从历史走进山地,从山地衍生出客家生活方式。山,既是历史与现实的纽带,也是客家与外界的纽带。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在山的庇护和养育下繁衍生息,留下了族群专属的文化印记,又投射到客家菜的表达中。客家菜的形成,是客家人迁徙途中不断寻找食物和适宜烹调方法的过程。





▼平面图








故事还在继续 ...

To Be Continue


住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