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入口
红墙茶室(也叫太庙茶室)位于紫禁城东南角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院内,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墙内是原来皇家的圣地,墙外则是北京古城的基本背景肌理——老百姓居住的胡同。
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这段东围墙截止到了这里,在墙东外侧的地下排水涵沟上盖起了泵房、库房和临时宿舍,遮蔽住了这段宫墙的末端,墙内也成了劳动人民自由出入休闲息憩的地方。
设计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场地狭窄和封闭性。如何在狭小的空间中满足业主多样性的需求,并清晰地规划出与宫墙内外复杂环境的呼应,包括临界胡同里常住居民的日照采光和视觉景观等客观需求。
景观作为媒介,把分离的两个区域,以及皇家园林、宫墙、毗邻胡同和茶室的单元空间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转换,到室内与庭院的混淆,进而将历史和现代隔空交流,景观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人们的感官功能。在此狭窄的范围内,看似随意的空间留白,反而更加能够引导人们去探寻深邃丰富的空间体验,引发静谧安详的悠远冥思。设计师希望景观在这里可以真正做到以少胜多。通过对宫墙内外景观肌理的重新梳理,设计师掀掉了遮蔽宫墙的屋盖,将周边的景观以院落的形式介入到建筑中来,造就了建筑中的院落,同时也是院落中的建筑。大家既要相安无事、互不干扰,又要互通有无、共享独特的景观环境,同时不破坏历史遗迹的完整性。避免在这里出现国内旧区改造中流行的那种制造假古董、混淆历史的庸俗作法,也没走中庸讨巧的竹帘画扇式的传统茶室的装饰主义,更不想在历史遗迹上乱搞奇形怪状的所谓现代风。
设计师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续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边界与空间、宏伟与质朴、神圣与世俗、隐蔽与开放、严肃与荒谬之间交流的桥梁,以引发人们重新思考空间、景观与设计在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有意义的价值所在。
▲ 原状
改造项目就从破损的墙壁处开始。场地内遗留了两间破旧的废弃仓库,一间与红墙相连,另一间位于第一间的北面,相距有3m之远。第一间仓库的屋顶向下倾斜,显露出胡同一侧的宫殿墙壁体块,一组独立式的钢框架茶室被植入“没有屋顶的花园”中央,在新旧结构之间引入了庭院。北面茶室的外观形状得到了较好的维护,用新的覆盖材料进行绝缘处理。内部开放,迎合现代项目的需要。新与旧、实体与空体、传统与现代、严肃与荒唐交错互动,令人们以全新的方式解读当地环境。
▲ 南房结构
▲ 前院&庭院
连接紫禁城与茶室的半开放空间。拉丝不锈钢和玻璃打造的多边形顶棚是四合院屋顶的现代设计版本,碎石小路则起到一个缓冲作用。
▲ 后院&南房屋顶
茶室由七个独特且独立的房间组成。游客们要进入这些房间必须经过现有的门道和砖墙上的窗户开口。像城市中的细胞,虽然微小,却能在城市中留下印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我们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过程。我们基本上保留了现有建筑的形态,利用原有门窗洞口向内生长,形成房子中的房子,作为更为私密的茶室,仿佛是新生的蘑菇;又如建筑下面暗河中飞起的精灵,环绕着游走于两座建筑周边,留下的水痕,由门窗渗入建筑,便形成了这些茶室。在建筑内部的每一个茶室以及消毒间等功能用房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与建筑屋顶脱开,有独立的墙壁和顶棚,作为第二层表皮,自成一体,私密安静,互不干扰。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建筑之间的‘缝隙’便形成了交通和展示空间,这便使建筑内部空间被极大丰富,产生了很多可以探索的角落,在狭小的空间中通过围合界面获取更多的空间感受,所谓小中见大。
新结构如同生物细胞般衍生出来,促进城市尺度的新陈代谢。入口处神圣的御花园与朴素的市井生活交汇,呈现不稳定的建筑姿态,不断变化、调整、适应。除了饮茶这一基本活动类型外,茶室内还可以偶尔举办艺术展览、慈善拍卖、节庆仪式等社会活动,拉近传统建筑环境与当地居民的距离,同时为这一古代庙宇注入现代特色。
▲ 吧台&北房内景
▲ 北房内景
▲ 北房内景
室内既有竹材的温和,也有大理石的华丽。设计师更利用铜帘和丙烯酸管来划分功能格局。
▲ 中庭
▲ 中庭
▲ 云室&主入口
以竹子和白色大理石为主题的独立茶室,可供顾客进行私人会面。
▲ 竹室
在项目中既有自然材质(如石材、竹材、木材等),也有半人工材质(如金属热轧钢板、不锈钢板、黄铜与青铜和粘土砖),还有合成材质(如玻璃、亚克力管、阳光板、盲沟、水泥复合板等),还借用了宫墙深沉的红赫色涂料和墙脊上灿烂的明黄色琉璃瓦,以及胡同卷棚顶的灰瓦和院墙斑驳的杂色。设计师尝试去发掘这些材料的陌生用法,探讨如何让它们出现在陌生的地方,如何能在同一场景中幻化出别致而多样的感受,就像我们突然面对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宫墙一样,仿佛是第一次认识它们,并且是在如此多元背景的当代重新认识它们。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却因主观的理解而变得千差万别。设计师在这里想做的是尽量回归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不是在这里做考古式的保护,也不想把黄瓦高墙封闭起来成为私有领地,只是希望还原作为宫城边界在这个具体空间里的特殊性格。稍稍的脱离、轻轻的对置,给予一个重新观看、思考历史的视角和机会,从历史与空间的断裂处探索城市与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是设计所依据的非常现实的出发点。现代与古典交织的红墙茶室,不仅让人想起当代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的身份转换。设计师令这个以茶为介质的空间,正串联起过去、当下及未来的中国式生活。
这里,是历史与与空间断裂处的重生。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故事还在继续 ...
To Be Continue
全部评论